上海市增材制造制造业创新中心简介

2020-04-10 15:00:02

\

 

上海增材制造制造业创新中心是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指导、核准批复,由上海市增材制造行业组织、高校、研究机构和优势技术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是上海市对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做实《“中国制造2025”上海行动纲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完善上海制造业的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上海制造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布局之一。

 

中心汇聚了一批在增材制造领域具有优势发展方向的研发、制造、应用单位,以协同创新为取向,以产业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重点,由各类创新主体自愿选择、自主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整合相关创新资源,打造跨行业、跨领域、网络化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

 

中心首席科学家戴尅戎院士是国内最早将CAD/CAM、快速原型等技术应用于定制型人工关节,将数字医学、精准医学广泛临床应用、普及推广的奠基者之一,其研发团队数十年对数字医学的研发成果,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认可。中心成员单位包括同济大学、上海交大、上海工程大、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上海市增材制造协会、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市增材制造研究院、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上海长征医院、中国航发商发、上海航天、上海电气、上海联泰、三的部落、上海飞博激光、oerlikon、SLM Solutions、Renishaw、EVONIK等产业链上中下游权威机构。中心专业委员会现有成员32人,其中院士专家2人,外籍专家12人,先后承担实施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全球创新网络增材制造示范中心”、“上海新能源汽车创成式设计与增材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试点(基地)”、浦东新区“双科融合(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示范基地”、“3D打印科普基地”、“增材制造标准及知识产权协作组织(ASIP)”、“增材制造智能化无人工厂”、“智能制造检测检验公共服务中心”、“新加坡国立增材制造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产学研基地”、“上海海事大学产学研基地”等项目任务。

 

上海增材制造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设立和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在增材制造领域的优势科研能力,学科专业化能力和接轨国际的先进技术应用能力。

 

上海市增材制造制造业创新中心定位

 

加速增材制造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渗透,为上海制造业提供经过验证的增材制造技术和应用示范,促进前沿创新技术向规模化、高效化的中国先进制造能力转化;

 

  • 定位于4-7级成熟度领域的技术研发,促进产业化开发,助力制造业做大做强

1.1专注于4-7级技术成熟度领域,对处于“竞争前”阶段的增材制造技术开展应用性研究、试验性开发、商品化试制,把实验室环境下的技术能力转化为产业环境下的生产能力,并形成自有知识产权。

1.2将生产企业转化和应用新技术的风险与成本降到最低,使得增材制造技术成果能够被快速推广到产业界,最终提升国家制造业竞争力。

 

  • 强化关键共性技术和“竞争前”技术研发,打造原创技术策源高地;

推动经过甄别和验证的1-3级技术成熟度项目立项,重点布局基础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注重技术的前瞻性和共性;催化4-7级技术成熟度的技术成果转化

项目立项,重点布局科技成果转化和共性技术协同创新应用,以市场需求和重大应用突破为导向。

 

2.1重点突破高性能材料研制、关键核心元器件研制、产品设计优化、大尺寸高精度高稳定性增材制造装备、高效复合增材制造工艺、微纳结构增材制造工艺和装备等关键共性技术。积极跟踪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编制增材制造技术发展路线图,提早布局新一代增材制造技术研究。

 

2.2围绕航空航天、生物医疗、高端工业应用方向,聚焦增材制造工艺专用的高性能先进材料如航空航天用高温合金、金属基复合材料、超高强度钢、生物医用级钛合金、镁合金、钽合金以及生物活性陶瓷等, 及其配套的增材制造装备、工艺的创新研发,形成上海市增材制造产业的若干前瞻性优势技术和产业链条,获得高端增材制造产业和应用的领先地位;积极引进和吸收其他地区优势技术和项目团队,利用创新中心平台进行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资源引进整合,形成与其他区域错位竞争,协同发展的局面。

 

  • 建设标准及知识产权制定、检测检验服务、高技能人才培养、双科融合、金科融合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

3.1打造“资源集合、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的产业创新集聚平台,为产业和成员机构提供研发路径设计、检验检测服务、质量体系认证、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标准化制定、产业集聚载体、产业融资发展、等公共服务体系是创新中心不可缺少的内涵和功能

 

3.2探索企业主导、多方协同、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等模式,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和产业发展基金是产业和中心发展做强做大不可缺少的环节。

 

  • 推动重点领域引领示范,实施重点领域重大专项,形成引领示范

解决航空航天、医疗、汽车、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工程应用的关键难题,提供系统技术,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

 

4.1航空航天:推进激光、电子束选区熔化技术在大型构件、复杂结构零部件的快速设计、原型制造;易损部件、备品备件等的直接制造和修复;金属专用材料(钛合金、铝合金、高温合金等)、专用装备以及新工艺的创新研发。

 

4.2医疗:推进3D打印临床医学典型应用示范和体系认证;实现医疗领域个性化医疗器械(含医用非医疗器械)、康复辅具(含残疾人康复辅具)、植入物等方向的应用示范和认证推进;推动3D打印生物医学工程方向的由浅到深(口腔、皮肤、赝附组织到脏器组织的逐步实现;强化增材制造医学专用材料(医用钛合金等)、医学专用装备以及新工艺的创新研发。

 

4.3汽车及零部件:推进创成式设计与复杂结构零部件系统技术、大型构件无模设计制造、增材制造小批量产与制件一致性系统工艺;高分子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增强树脂材料、PA66,PEEK等)、大幅面高分子增材制造成型装备、金属增材制造装备以及新工艺的创新研发。

 

  • 形成产业发展的协同机制,建立健全增材制造“产业生态链”

5.1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专业部门为指导、以创新中心专业委员会规划和征询确定的技术路径和研发投资路线为蓝图,调整成员机构研发投资和产业合作方向,最终得到与政府的政策和产业发展重点相一致、能够代表技术创新链各环节的相关机构所组成的综合执行团队,并据此甄选出最具有开发和应用价值的前沿制造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技术转化风险。

 

5.2注重产业链建立与健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配套引进、联合研发等工作,最终形成闭环的产业化及配套产业生态圈。

 

5.3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增材制造创新体系,推进增材制造领域前瞻性、共性技术研究和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跨界项目组合。